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erg)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王室,治理地區曾橫跨整個歐洲 9 國,貴族親屬遍布其他至少 5 國區域,而這一本《哈布斯堡的黃昏:梅耶林悲劇與王朝的終結》是集中寫奧匈帝國皇族一家後期約六十年歷史,且侷限十九世紀末 1853 年後奧匈帝國宮庭與普魯士、英格蘭王室間互動背景,尤其最受矚目 1889 年初梅耶林事件(Mayerling incident)始末,男主角魯道夫辭世前最後身影。
本書兩位作者沒有美化魯道夫,反而提到他許多不檢點甚至尋歡作樂的私生活。為何要閱讀此書?包含挪威、瑞典、荷蘭、西班牙、比利時、丹麥還有英國人民等仍將王室與背後教會視為指標,閱讀該書能幫助了解王室歷史包袱部份歐洲國家遭逢變局的適應力,與曾流血大革命的法國、以及曾有共產黨洗禮東歐國家(包含烏克蘭、波蘭、捷克以及東德)的明顯觀念差異。
楔子:維也納、奧地利與過往連結——莫札特、巴哈
初入職場毛躁小夥子,愛聽標新立異的曲風。因為八○年代奧地利流行歌手 Falco 的神曲《搖滾阿瑪迪斯;Rock me Amadeus》歌頌莫札特而想認識這位古典樂奇才。近年則聽回了巴哈(J. S. Bach);重拾巴哈音樂是因為好萊塢男星布萊得彼特與凱文.史貝西主演的《火線追緝令/ Se7en 七宗罪》裡的一幕,老警探跟圖書館樓上嬉鬧玩牌的保全對話,電影鏡頭帶到樓下昏暗燈光讀書空間裡,老警探來此查閱但丁《神曲》古籍、諾大圖書二層樓鏡頭裡此時透出經典的《Air on the G String》。
巴哈出生正處神聖羅馬帝國第二階段的哈布斯堡王朝主政。這首《Air;歌調》是D大調第三號管弦組曲(BWV 1068)第二樂章。整首組曲可能完成在 1730 年代,最早可能在科滕時代 1971 年左右開始創作,至於 1730年左右樂譜則屬萊比錫時代。巴哈雇主是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名將利奧波德一世;距今約三百年前普魯士“宮鬥” ,私毫不輸給現代電視頻道 T 台主播群們…,佚聞是旁人剪掉了演奏時琴弦、只留下一弦,反而讓巴哈臨時創作了讓人心靈安穩的樂章;當然,這個佚聞被認為是穿鑿附會偽造的。關於組曲歷史研考,請參閱 ◎連結◎ 。
後人將之改編小提琴版《G弦之歌》僅以小提琴四根琴弦其中一根 G 弦就能演奏,它總是帶我重回師範專科附屬國小的紅磚建築裡(*註1)音樂教室,以及女同學為同學們彈奏鋼琴的專注與平靜。以下是 Air on the G String (Suite No. 3, BWV 1068) 音樂影片,提醒上班中的你,演奏曲調雖然靜謐和緩,聽這一段弦樂仍感受空間中傳來莫名堅定穿透力量。
(A)小說筆觸的《哈布斯堡的黃昏》,了解歐洲王室重要範本:
今年想了解不熟悉的德國、奧地利、奧匈帝國以及巴伐利亞人,本周末完成只有簡體版的中譯書《哈布斯堡的黃昏-梅耶林悲劇與王朝的終結 ◎博客來中文連結◎ 》,原文書為 2017 年十一月出版的:◎Twilight of Empire : The Tragedy at Mayerling and the End of the Habsburgs 連結◎。不像英國王室,曾經治理南歐至中、東歐廣袤版圖的哈布斯堡家族末代的奧匈帝國已沒落一百餘年。台灣中學教科書必考題「『法蘭茲.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在塞拉耶佛遇刺』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應該是我們在世界史教材中少數接觸到哈布斯堡王朝代表人物的一段史實。
《哈布斯堡的黃昏》主角奧匈帝國皇儲魯道夫(德文:Rudolf, Kronprinz von Österreich),就是遇刺斐迪南大公的堂哥(*註2)。你大概已經猜到,正因為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獨子魯道夫英年辭世,才改由侄子斐迪南大公繼承皇儲;而斐迪南遇刺後的波西米亞等地民族主義衝突釀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終結了最後的哈布斯堡家族王朝。
魯道夫崇尚自由主義,跟父皇約瑟夫保守作風扞格,加上祖母從小強勢養成教育,讓魯道夫從小就鮮少與巴伐利亞貴族出身的母親伊麗莎白互動(*註3),造就他抑鬱與沒安全感的性格。
該書第一部與第二部章節講述魯道夫的成長背景,皇室宮庭描述繁雜,初讀起來不耐。但看到下半部精華的第三、四部能發覺作者這樣的鋪陳有其必要。
(B)英國王室的溫莎王朝,血緣其實來自德國:
該書 40% 章節描述哈布斯堡家族與梅耶林事件重要關係人之間的互動,另外的 30% 寫該事件前後始末與後世坊間傳言。不過,令我折服的是作者透過多種證偽的比對來梳理梅耶林事件背景、並排除近代不實謠言。
而令我心驚的是,不管是哈布斯堡王朝,還是英國的溫莎王朝,發現每當家族成員重大變故,這些歐洲王室都有刻意隱瞞原因的慣性。威爾斯親王已故元配黛安娜王妃(Lady Diana Frances Spencer)車禍意外前後英女皇與查爾斯王儲的冷漠,以及魯道夫與情婦殞命的梅耶林事件後、皇帝約瑟夫刻意低調,都有著家族厚重命運的驅使與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是因為歐洲皇室向來重視名譽(本書提到,包含當時英國艾伯特.愛德華之威爾斯親王等歐洲王室繼承人與皇室貴族們的緋聞或私生活混亂,已是當年民眾日常聊天討論話題),一旦民意關心了不利皇族形象的緋聞時,這些王室大家長都常以宮庭勢力施壓要求封口。
個人以為,本書剩下的 30% 內容應該剖析或討論奧匈帝國體制或是工業、教育與科技發展等現況,以及跟鄰國德意志、法國、英國往來與關係,才能真正一探魯道夫死前內心世界。可惜該書在匈牙利政體變故失敗、促發了梅耶林事件遠因篇幅不到 3%。本書更短缺了歐洲 19 世紀與 20 世紀的保守專制、自由潮流可能所激發的動盪深刻論述,讓我對該書評價只有 3 顆星,但它仍不失為一本被刻意隱藏的歷史轉折點觀察佳作。
(C)奧匈帝國哈布斯堡家族「梅耶林事件」近因似是王室內部不安,遠因卻與國家體制衝突有關:
魯道夫「梅耶林事件」個人心得,是歷史必然。
最主要原因當時歐洲的法國、英國早走向共和制或代議制度成熟,英法社會活力吸引了魯道夫,他知道奧地利與匈牙利暮氣沉沉、政風停滯不前,人民生活不如鄰國來得有活力,還面臨企圖心強大的普魯士與帝俄的潛在威脅。縱使英國保有皇室,但是 13 世紀英格蘭催生代議制後,16 世紀都鐸王朝就轉為懼怕議會勢力;1649 年議會更處決司圖亞特王朝的英王查理一世,推舉克倫威爾為「護國主」,讓英國進行一段時間實驗性的共和時期,英國政體在當時的歐洲具有轉為強國的優勢。
坐鎮首都維也納的皇帝約瑟夫,將魯道夫長年外放到布拉格,他認為皇儲還不夠成熟到能協助朝政,只讓他當些無關痛癢的閒差。魯道夫在維也納被保守勢力制肘、常心繫日後接掌王位後跟法國、英國結盟,贊同帝國旗下匈牙利民族主義的政體改變,與父親、首相等保守派勢力起了嚴重衝突。
鄰近的普魯士德意志帝國也曾有機會走向開明立憲,可惜的是,與魯道夫理念相同的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三世(書中稱他為弗里德里希三世,亦是普魯士國王)在位僅 99 天就因病駕崩,接替的威廉二世是不折不扣的軍國主義的保守派信徒,新德皇訪問納也納期間還干涉與嘲笑魯道夫掌管的步兵軍團。軍事同盟國對盟友皇儲的不滿,加深魯道夫對自家奧匈帝國未來走向的不安。
回過來看中歐的皇室與宮庭文化,《哈布斯堡的黃昏》提到奧匈帝國與德意志帝國的主政者,包含了鐵血宰相俾斯麥(Bismarck)都會透過報紙導引民意走向或藉此打擊政敵,時任奧匈帝國首相塔菲(Taaffe)也透過媒體放話攻擊皇儲魯道夫,也屢屢強制關閉不聽話的報社,都能看出輿論已成為當時政府控制社會走向不或缺的一環。
魯道夫早年也曾匿名在報社發表文章,攻擊父親的政治風向,父子間對於國家體制理念歧異,雙方緊張關係可見一般,亦是多年後梅耶林事件遠因。魯道夫曾編纂奧地利帝國歷史著作並能針砭國政時事,若多有歷練日後能力應該優於父親,但可惜意志力薄弱、未能耐心處理好政治勢力折衝,加上私生活混亂、有病纏身,與國內的保守勢力對抗後仍失敗。
(D)該怎麼評論魯道夫的一生,與他遺留梅耶林重大事件後緒?是歐洲君主專制政體崩解的先兆:
我們可以從書中第十二章所述的嘉布遣教堂的一幕看出端倪。皇儲遺體運至這座皇家教堂作彌撒儀式,宮庭侍從在教堂前敲門讓教堂內修士回應:「來者何人?」侍從先後兩次曾報上魯道夫在世的一大串的正式官銜與皇家尊貴稱號,但修士都回應:「我們不認識他!」不開門接納棺木。直到待從最後一次回答:「一個可憐的罪人!」修士這才回應:「允許入內。」皇家侍從這句「一個可憐的罪人」為魯道夫一生下了註解;至於皇家教會主教原本不想主持葬禮原因,等你詳閱這一本書就會知道箇中原由。個人讀後感想,梅耶林事件標誌著哈布斯堡家族的『黃昏』,但它更點出了歐洲近三百年走向民主與共和政體的巨大潮流,保守派的哈布斯家族被這一股海嘯淹沒的先兆。
本書主述 1889 年梅耶林事件中魯道夫殞命,標誌著哈布斯王朝的黃昏,其實也是歐洲專制君主帝國將於 1918年 11 月終結前的遲暮。1914 年皇儲斐迪南大公與庶妻蘇菲在波赫首府塞拉耶佛遇刺開展了為期 4 年餘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兩年後 1916 年已屆齡 86 歲的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因肺炎駕崩,由斐迪南大公的侄子卡爾即位,因為 1917 年參戰的協約國與美國皆以終結奧匈帝國為目標,卡爾遂成為奧匈帝國末代皇帝。
法蘭茲.約瑟夫死後亦被安葬於維也納市中心的嘉布遣教堂皇家墓穴,與妻子與兒子相鄰。如果不列入外交上沒有獲得多數承認的阿道夫.希特勒自稱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註4)以及近代君主立憲制的歐洲 12 國(含神權國梵蒂岡),約瑟夫一世是歐洲最後一位在任病逝的專制君主帝國皇帝;所以,1916 年德國等盟友與哈布斯堡家族代表們參與法蘭茲.約瑟夫絢爛光彩葬禮,個人認為,這是從西元前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屋大維)開始長達近二千年的歐洲“專制君主帝國”將走向終結的最後安息儀式。
- 註1:隨著台灣省與國立的精簡政制,以及從師範專科、師範大學到升格教育大學改制,該臺中市中、西、北區學區的附屬國民小學數度改名。在七○年代簡稱的師專附小、八○年代的師範附小,到 2005 年後教育大學附屬小學。在八○年代之前靠近學校操場的低年級(一、二年級)校舍仍是日治時代遺留下來實心紅磚外牆的校舍,應為 1928 年「台灣總督府臺中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創校時期建造;但隨著改制國立之後教育部經費充足,該日治時期原本應列為古蹟的紅磚建築已被拆除,改為新式建築、殊為可惜。
- 全台灣教育大學在臺北、臺中、臺南建校時以紅磚牆式建築為校舍,現今在臺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仍可以見到日治時期舊式紅磚建物;為教育現代人歷史溯源的理念,筆者認為具有歷史性建物應予以妥適保存。
- 註2:歐洲皇儲通稱「大公」或「親王」,一如女皇伊莉沙白二世駕崩,新主查爾斯三世(Charles III)在 2022 年接任大英帝國國王位前,70 年查爾斯來都是稱為「威爾斯親王」。在《哈布斯堡的黃昏》一書中,也提到了當時的英國的另一位威爾斯親王 Albert Edward,他則是英國歷史上第二久的威爾斯親王(就是皇儲),日後登基後稱為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
- 註3:伊麗莎白皇后全名是 Elisabeth Amalie Eugenie 或 Empress Elisabeth,是奧地利皇后(德語:Elisabeth von Österreich)、匈牙利王后,在 16 歲嫁予奧匈帝國國王法蘭茲.約瑟夫一世時已有攝影照片留世,美貌和魅力征服了全歐洲,被世人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雖然其政治影響力有限,但已成為歐洲王室文化的代表符號;畫家溫特哈爾特(Franz Xaver Winterhalter)所作最知名畫像被收藏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 她出生於 1837 年 12 月 24 日於德國慕尼黑,在嫁給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之前,常被家人與朋友暱稱為茜茜(Sisi)。伊麗莎白是巴伐利亞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公爵與同宗的露多維卡公主的次女,因父親馬克思公爵在宮廷中沒有任何職務、喜好旅遊不拘小節,父親性格深深影響了茜茜。成為皇后後婆婆皇太后蘇菲接管兒女們撫養、尤其是獨子魯道夫,是造成茜茜與兒子疏離主因;喜好自由的茜茜志趣在歐洲各地遊歷,亦鮮少與長大成人後的兒子相處。1889 年初梅耶林事件失去獨子隔年,她於希臘的科孚島委託建設一座宮殿以紀念魯道夫、稱為阿基里斯宮,該皇宮曾轉手轉賣給德皇威廉二世,最後希臘政府收購成為博物館。
- 茜茜非常喜歡荷馬著作裡的英雄阿基里斯,因其倔強個性與愛好自由與自己相仿,旅行也成為茜茜後半生最喜愛的活動,剛好十九世紀旅遊業剛勃興,她遊歷歐洲外,還到了北非阿爾及利亞、埃及以及土耳其。常年不在奧地利,皆以通信與約瑟夫聯繫,夫妻關係也昇華為柏拉圖式。伊麗莎白皇后深愛匈牙利甚於奧地利,獨子魯道夫可能受母親影響、而同情匈牙利馬扎爾人(Magyarok)的民族主義。茜茜皇后在梅耶林事件後 9 年的 1898 年於日內瓦遊歷時遇刺,兇手是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茜茜皇后早於約瑟夫一世葬於維也納皇家墓穴。另外,奧匈雙元帝國的成立有可能是茜茜皇后帶給約瑟夫的影響;奧匈帝國下匈牙利馬扎爾人、撒丁尼亞人的義大利區之多種民族主義發展,可參閱:◎ 被民族主義洪流淹沒的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如何力挽狂瀾?◎
- 註4:德意志第三帝國(德語:Das dritte Reich)是以阿道夫.希特勒為國家元首的納粹德國非正式稱呼;即 1933~1945 年法西斯德國。希特勒以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和普法戰爭後以普魯士為主軸的徳意志帝國(第二帝國)繼承者自居,故自稱第三帝國。學者咸認為,希特勒是受德國史學家亞瑟.莫勒.范登布魯克(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在 1923 年所著《Das Dritte Reich;第三帝國論》一書◎該書維基百科連結◎宣揚右翼思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