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季時間觀賞一部舊美劇《光頭神探(SHIELD);又譯做〈盾牌〉,或〈警徽蒙塵〉》,是 2002~2008 在美國上映影集,共有 7 季,講述發生在洛杉磯虛構地區 Farmington 新設警局與街頭黑幫故事。故事主角是一群警探,包含專門打擊黑幫的突擊隊四名要角、權力欲望極重的前隊長、還有重視紀律與擅長想像與推理的 2 名高階警探與黑幫交手及日常辦案,跟其家人互動故事。
包含突擊隊(Strike team,近似快打部隊或重案組)指揮帶隊的主角 Vic,從警隊高升為市議員的前隊長 David 等這 7 位高階警官串起的這七季影集。觀賞心得各自代表 ① 交易 , ② 市場 , ③ 風險控管 , ④ 訊息情報蒐集 , ⑤ 紀律 , ⑥ 想像力與推演 , ⑦ 反省與企圖心,這 7 個在投資市場重要元素(七點皆有連結到下文快捷鍵)。
背景:海洋法國家重視法治,人權與個人財產充份獲得保障
該劇不同於一般警察影集,上映時有頗多爭議與討論,在此也需要作法律背景說明。跟台灣觀眾熟悉本地、香港警匪片氛圍不同。美國是一個高度重視法治國家,所以,這一齣美劇對於犯罪與警探問案,都循著美國法治精神來編劇。不同於台灣、香港或日劇。
例如,當涉嫌人是未成年人時,警局在偵訊室作問話需要有律師在場,否則警方任何取證都算違法、偵察違法就會被律師抗告成功。另外,當警隊或警察內務部(廉政政風單位)以非法手段或誘導式取證,就算有涉嫌人被舉證有犯罪實據,該證據也不會被檢察官與法官採信。
以全球國家角度來說,這也凸顯海洋法國家,重視基本人權的立國精神。
相對部分大陸法國家從政府組織角度、輕忽個人特質。海洋法更保障人民基本權利,也鼓勵個人獨立發展,尊重個人與各族裔習慣,以及自由思考國情;是生活在海洋法立國的人民,更容易被激發創新文化,且不走向專制型態國家的重要原因。
重要例證,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17 世紀後期到 18 世紀後期、約一百年)發生在海洋法的英國,而不是以大陸法為主的法國;儘管法蘭西帝國是十七世紀世界技術核心(稱為法國黃金大世紀)。當然,早在 1215 年大英帝國前驅的英格蘭就頒布了《大憲章》,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對私有財產及公民個人權利保障,是催生後續工業革命的碁石。
相對, 1789 年法國大革命給歐洲帶來的左派思維,迄今仍影響全球大勢,它催生出終結帝俄的 1917 年蘇維埃革命…。 2024 年極右翼的勒龐所帶領的「國民聯盟(RN)」民調大幅領先,但在第 2 輪投票因多個左翼政黨聯手,而未能勝出。不過,隨著 2022 年初俄烏戰爭與之前 2014 年克里米亞戰爭帶給歐盟壓力,右翼思潮已在歐洲重燃。
討論 SHIELD 劇中主角 Vic Mackey 所帶領四位探員所代表特質:

言歸正傳,來談談這部影集。整齣劇靈魂人物是突擊隊隊長 Vic Mackey,在兩名幼子皆確定患自閉症後,加速他想從街頭黑幫中取得好處,勤於加班而游走在所轄的 Farmington 區域。
最重要因素,找到自己〔交易〕節奏與章法:
從亞美尼亞人資金劫案、俄羅斯人賣合法藥賺取利差,黑社會老大假借社區教堂名義販毒,還有第六、七季拉丁裔商人以地方投資為掩護、從墨西哥老巢引資非法資金脅迫政治人物的 “以商逼政” 手段,Vic 都想涉入。深入來看,是一種見到機會,就要交易的心態。
「交易」單純化,就是 ①「買進」、跟標的物建立起聯繫;② 停利或停損「賣出」、跟標的物脫離聯繫這 2 種。
實務上以作多為例,看好一個標的物,買進就是俗稱「上車了」。當走勢不如預期而虧損,以及隨著虧損幅度擴大到你所能承受程度時,你惟一能夠做的,是「賣出」、即斬斷與該標的物關係。執行賣出後,就不會再承受虧損所帶來的痛苦。能以更為輕鬆與中立的心態來面對盤勢(下一步怎麼做?)。心情輕鬆,就不容易一再出錯或越陷越深。
作空也是一樣,只是方向相反。隨著股價上揚而虧損擴大而感到苦痛;能結束此一苦痛的就是「回補買進」來結束與該標的之關係。另外,停利也是相同的,認為已到自認的滿足點而「賣出」或是「回補買進」。
交易判斷,是跟預期方向與幅度是否符合。當行情走勢跟自己設想規劃不同時,就研判該何時退出這一筆交易(每人特質不同,何時退出想法也會不同,所以,沒有制式答案~不好找,但這要自己找答案)。 Vic 面對 One-Niners 幫首領 Antwon 時自認無法從中取得好處、反而給自己帶來危險,就勸阻另一位突擊隊員 Shane 不要跟 Antwon 接洽,這就是「嗅出危險訊號而作的停損,果斷退出交易。」
當 Vic 認為俄羅斯幫派雖兇悍,但在美國社區紮根不深,反而從中取得利益後,就讓俄羅斯幫派覆滅(停利)。面對具墨西哥官方背景黑幫勢力,Vic 深知自家人脈無法與之抗衡,只能放下成見與前長官 David 攜手,與上級單位 FBI-I.C.E 與移民署合作,而且他先設定好「停利目標 —— 獲得全責豁免」。雖然他失去了原本工作(有損失),他也成功了,獲得想要的(獲利目標)。
交易前「想好停損、停利」是第一步。沒有目標,真金白銀上陣、一旦不如預期,會容易迷失方向。
〔市場〕:
探員 Shane 是跟 Vic 最久的好哥們,脾氣雖暴躁但為人海派,所以朋友遍及區內各商店小販,邊境偷渡窗口、偽造身份高手、酒吧與線人等,也跟 Vic 一樣在洛杉磯其他警隊有好交情。曾因跟 Vic 一度鬧翻時在其他分局找到高階職位工作,在市內耳目眾多。
因脾氣隨性但帶了一點暴躁, Shane 最大優點是市場感受度好。特別是 Vic 可能做出錯誤決策時,Shane 能適時提醒個性固執的 Vic。兩個人個性算是互補。
如果當下無法針對〔情報〕作完善解讀,或解讀後跟自己想得不同。就該尊重市場告訴你的方向。舉例,同時挑選且交易了 3 個標的後,原先你認為最佳的標的,通常不會是最終漲幅最高的。你要做的,不是留下你原先看好的,而是留下“市場實際反饋”漲幅最好的。
除了傾聽市場聲音之外,也要再結合以下的〔風險控管〕、〔想像力與推演〕等,以看出重要轉折。

〔風險控管〕:
Strike Team 突擊隊探員 Lem 個性活潑但有嚴謹的一面,除了主角 Vic 以外的 4 位探員中最受觀眾喜愛的。 Lam 在劇中重要轉折是針對亞美尼亞黑幫可能查覺是突擊隊劫走資金,可能東窗事發下,迅速止損的關鍵人物。
其實金融機構裡常常會有這一類型的人物,通常是券商部門的風控協理與風險控制主管。
劇情安排、面對大筆不義之財的誘惑,突擊隊的其他 3 位探員正越陷越深,是 Lem 率先覺得風險已經高過突擊隊成員所能承受的而出手。雖然止損一度造成 Lam 與 Shane 關係緊張,但事後證明透過這一次風險控管,沒讓突擊隊立即被上層調查而逃過一劫。
風險控管的方法多元,這方面建議,可觀看一本舊書《操作生涯不是夢》、《海龜交易法則》。風險控管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投入整體資金的控管、個股損失控管,其他還有產業屬性比例之控管,還有操作商品風險控管等等。
〔 訊息情報蒐集、經驗累積〕:
突擊隊探員 Ronnie 算是團隊裡的智庫,他能迅速完成待調查的涉案人背景與幫派資料,並儘可能跟隊員們就情報來交換意見,來判讀資料所代表的涵意。
當然因為這是一部警察影集,所以劇情裡的資料正確性是來自市府警方與聯邦政府的資料庫,其正確性自然不在話下。
但這正凸顯出一個要點,平常你資料收集來源是什麼?按經驗,標題刻意不明(例如,…xxx 這樣說,△△△ 這三檔 )、或標題與內文有重大差異等誘騙點擊率的新聞,最好優先排除。來源一直是有問題的,你怎麼可能做出正確判斷。
如果你沒有過判讀經驗,有一個好方法把該文章(或該管道)上稿時間與股價未來 1 周、1 個月、半年走勢作成一個 excel 對照表;時間久了就知道誰經得起考驗。合格的應該以個別公司公告,財報與營運數字,法人說明會內容來做情報蒐集,是比較好的經驗累積與學習方式。曾有會員在文章下留言:『…… 某某公司的稿件中指出……。』問題來了,這稿件是公司官方發布的嗎?過去該來源的確準性為何?若是公司主動發布的,可以保證過去財報可延續到未來?
隊長 Claudette,屢破奇案警探荷蘭仔 Dutch。前者重紀律,後者發揮想像力與推演:
影集會有正、反兩派才有戲劇張力。黑人警探 Claudette 一直對 Vic 與其突擊隊辦案風格頗有微詞。為突顯她是真正鍥而不捨的個性,剛正不阿的 Claudette 連上司 David Aceveda ,還有市警局局長與檢察官都敢頂撞,成為上司眼中的頭痛人物。
〔紀律〕
Claudette 對同袍要求算高,雖然她跟上司 David 皆讚賞 Vic 帶領的突擊隊的高破案率,但認為其風格與警局發展願景格格不入,在升任警隊隊長後仍給予突擊隊應有的權限,但要求辦案紀律與效率,成為箝制突擊隊的最重要力量。
〔紀律〕與〔風險控制〕可說是一體兩面,落實在最重要的元素〔交易〕上。
〔想像力與推演〕
另一位屢破奇案的警探荷蘭仔 Dutch,是北歐裔警官,主偵辦非黑幫之一般民眾案件。前兩季設定上是被 Vic 職場霸凌的角色。但隨著辦案夥伴 Claudette 升上隊長後,他多次偵破兇殺奇案而獲全警局的認同。
Dutch 從觀察現場到訪談被害人家屬,還有在偵察室內想突破涉案人心防,讓影集增色不少。
他絕招是設定可能案情,然後藉機向嫌疑人發動「案情發展的偵詢攻勢」。看在重視一份證據說一分話、還有重視辦案紀律的老同事 Claudette 眼中, Dutch 是個奇葩。兩人也常為對案情看法相左,同僚間常常吵嘴。
在金融交易市場,是需要這種預設未來發展的想像力及推演能力。
這方面不是畫大餅,通常是以產業發展,公司沿革歷史為基礎的演繹。因為〔交易〕價格反映多在未來,即對未來的期許。所以,具有產業基礎下對未來的推演與想像力,是市值上升的土壤。

拉丁裔市議員 David Aceveda,求勝心旺、具強烈求生存意念:
墨西哥後裔的市議員 David Aceveda 跟主角 Vic 全劇裡有不少精彩對手戲。從第一季開始,時任警隊隊長的 David 為了想營造自己聲勢來問鼎市議員寶座,就設局想拉 Vic 下馬來立威,雙方一度勢同水火。
David 人格特質上契合在投資市場上,是求勝企圖心,為了能夠達成自己政治前途,不惜犧牲與自己不和睦,但破案率最高的下屬 Vic(這一齣劇每個角色都有缺點與可恨之處,所以才真實好看)。
另一個優點,已成為準議員身份的 David 在遇到事關顏面非常情況時,旺盛的求生意志戰勝了維護尊嚴。向操作失利與市場現實低頭,是多數人無法做到。 David 面臨生死交關的不得已當下,為求生存而放下尊嚴,是金融市場必需具備的人格特質之一。
因此,真正能夠在嚴酷市場生存下來的人,通常不會是一再向外在展示自己強大力量的人,而是能夠適時示弱,願意認輸的人。這一點你可要記牢!
就算是股市聞人巴菲特也曾在書中透露,他投資勝率其實不算高的。一個被外界讚譽的常勝軍都說自己經常看錯了,你又何必在乎那些以第一人稱、出版書籍說自己「豐功偉業」的『說書人』呢?金融市場不只是滾雪球,還是一場長期的耐力賽。
後記
《SHIELD 光頭神探,又譯做〈盾牌〉,或〈警徽蒙塵〉》分為 7 季,共 88 集,是我們今年看過最具衝擊性的美劇。
如果你的心智年齡超過 40 歲以上,社會歷練超過廿年,才建議觀看。你在金融市場打滾(真的實際操作)有超過 5 年以上,則就可以嘗試看看了。
該劇不是童話故事,也充滿了暴力與血腥,應定位是限制級影集。金融市場的漲跌雖然沒有真的見血,但是會鍛練出的心理素質也會跟這一齣美劇差不多了。就像我們開站時就曾提過了,失敗的經驗更可取,而面對一連串失敗之後的強大的心理素質,才是邁向成功的碁石。
這應該是今年唯一一篇的觀影或讀書報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