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藥物治療癌症,常見以化學標靶藥物將患者體內癌細胞殺掉,一般不會殃及其他正常組織,成為治療癌症發展中療法。而「放射性治療」因為放射線是從人體外部向內照射,輻射路徑走的是直線,並不具備“標靶、鎖定腫瘤細胞”特性。不過,近幾年 4~5 家來自不同國家的醫療器材業者紛紛投入開發 BNCT(硼中子捕獲治療)技術,第一步先將含硼藥物注射入人體後、會聚集中在腫瘤的特性。第二步做中子照射、只會對有吸收含硼藥物的癌細胞部位有物理反應,從而造成腫瘤細胞 DNA 雙股斷裂、短時間內可殺死大部份癌細胞。通過 BNCT 這兩個主要步驟,也達到標靶治療的特性,治療速度與效率上,可望較傳統的化學藥物要來得快。
全球除了日本醫院在 BNCT 治療案例較多之外,此種新興療法在其他國家尚未正式取得藥證,屬開發初期階段。截至 2025 年上半年,也只有少數國家業者取得了醫材證,藥證待進一步確認中;目前進度最快的是日本醫院與住友集團旗下的住友商社(Sumitomo Corporation)。
BNCT 硼中子捕獲技術,全球處於初期發展階段:
從上述簡介中亦可得知,BNCT 是一種組合療法(Combination Product),從注射藥物到病人在放射室接受照射的一整套療程。臨床上還需要醫師先審慎評估腫瘤病人的病情是否適合接受 BNCT 療程。
腫瘤治療臨床醫師尚未把 BNCT 作為治療癌症的一線用藥,現階段多使用在癌末患者爭取後一線生機的「恩慈治療」上。若日後隨著越來越多在全球的成功延長生命的案例,該療法有望逐步獲得更多醫院的採用。
本篇產業文章,就是來討論 BNCT 技術硬體設備發展近況,初期主攻的適應症在哪些領域為主,並會列舉這些適應症每年在亞洲(不含中國)、全球新增人數,可協助觀察 BNCT 可帶來的產值規模。有少數的研究報告則明確指出全球 BNCT 的未來產值規模變化,亦可作為參考。
該放射性技術算是很前瞻性技術應用;建議先查看個別適應症的每年新增人數,以及業界的診療費用(對患者的前期評估與預測可行性,注射藥物、放射照射服務)平均價格來推估市場產值,會比較具準確性。
本篇文章分為:
(一)硬體廠商規格與近況(表格 & 文字)
(二)目前常用在哪些適應症(表格 & 文字)
(三)BNCT 是完整系統;BNCT 專用「加速器」技術與設備演進分析
(四) 全球市場推估(建議配合第二項、適應症人數作比對)
(五) BNCT 醫療商業模式分析
(六)BNCT 藥證路徑 → 法規簡表 & 四大廠策略“一句話”短評
(七)170 字 BNCT 產業結論
一、主要 BNCT 技術廠簡表(2020 年以後)→ 內文詳細表格
廠商 / 國家 | 加速器類型與規格 | 靶材 | 臨床進展 | 治療患者數 |
---|---|---|---|---|
住友重機(日本) | Cyclotron 30 MeV,1 mA | Beryllium(Be) | 已於 2020 年取得日本藥證,已上市 | 500+(頭頸癌) |
禾榮科技(台灣) | Cyclotron 15–30 MeV(ACSI TR-30) | Beryllium(Be) | 2024 年取得台灣醫材許可,臨床試驗啟動 | 多例、等公司公布(頭頸、胸腔部位癌症) |
DAWON MEDAX(韓國) | RF Linac 10 MeV,4 mA | Beryllium(Be) | 2023 年啟動 Phase 1/2 臨床試驗 | 0(試驗中) |
TAE Life Sciences(美國) | Tandem Electrostatic 2.3 MeV,8–10 mA | Lithium-7(Li) | 中國合作設備進入臨床(廈門) | 12 名病患(中國) |
Neutron Therapeutics(美國) | Electrostatic 2.6 MeV,30 mA | Lithium-7(Li) | 芬蘭試驗啟動;準備申請 CE Mark | 少數(2025 年開始治療) |
Neuboron 中硼醫療(中國) | Tandem + RFQ 2.3 MeV,8 mA | Lithium-7(Li) | 中國臨床進行中 | 12 名病患(中國) |
二、BNCT 適應癌種之患者統計(亞洲與全球)→ 內文詳細說明
癌症類型 | 亞洲(不含中國)年度新增 | 全球年度新增 |
---|---|---|
惡性腦膜瘤 | 約 10,000–15,000 | 約 20,000–25,000 |
瀰漫性中線膠質瘤(DMG) | 數百例 | 約 1,000–2,000 |
腦腫瘤(總類) | 約 160,000 | 約 308,000 |
復發性頭頸癌(HNSCC) | 約 500,000 | 約 878,000 |
間葉性軟骨肉瘤 | 約數十至百例 | 約 800–1,600 |
胸壁腫瘤(肺癌延伸) | 約 200,000–300,000 | 約 1,000,000 |
復發性三陰性乳癌(TNBC) | 約 100,000–120,000 | 約 300,000–350,000 |
UPS 惡性肉瘤 | 約 5,000–8,000 | 約 15,000 |
復發性骨肉瘤 | 約 10,000–12,000 | 約 25,000–30,000 |
復發性脊索瘤(Chordoma) | 約 3,000–4,000 | 約 7,000–8,000 |
註:上述癌症在亞洲(不含中國)、全球人數統計,取自下方資料來源;2025-26 年實際各癌症人數會有變動;數值僅為參考。
- Cancer Therapy Advisor (2021). Global Mesothelioma Incidence Decline
- Lee JY et al. (2022). Epidemiology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in Asia. ASCO Annual Meeting (abstr 6510)
- Hoffman LM et al. (2018). Diffuse Midline Glioma (DIPG) Epidemiology. J Neurosurg, 129(1):1-11
- Li K et al. (2022). Segmenting the Global Layers of Malignant Meningioma. Neuro Oncol, 24(Suppl_1):i79
- Wang H et al. (2023). Melanoma Glob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ecent Pat Inflamm Allergy Drug Discov, 17(2):120
- Japanese National Cancer Registry (2021-25). Cutaneous Angiosarcoma in Japan
- Novotech (2025).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Global Landscape 2024
以下進入文章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