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茂(代號 7854)經營業務是鋰電池模組跟生產與銷售,從過往消費終端的應用,近年邁入新型如電動載具、新興科技生態體系裡,協助佐茂產品做轉型、走向價值更高串併聯設計模組產品。佐茂預計 2026 年之後於新應用領域,如低軌衛星、電動載具、儲能系統與儲能牆(Energy Wall)取得電池芯與電池模組接單。中長期也可望跟產業界上下游業者合作跨入新興的 AI 高科技產業應用。佐茂創辦人,同時也是董事的吳建銘表示,公司成立這 28 年來在南部高雄勠力經營,獲得集團與許多台灣科技產業鏈夥伴的幫助
公司成立於 1998 年,目前實收資本 4.03 億元,總公司與生產基地於高雄前鎮,截至 2025 年底員工人數 790 人。在沿革與公司產能進展方面,公司於 2003 年成立了 100% 持股子公司茂利前身的「飛天科技」。2007 年月產能達 100 萬顆電池芯、當時應用太陽能應用、電動工具、發熱衣電池模組。2011 年成功開拓日本市場、當時月產能 200 萬顆電池芯。2014 年時完成 ERP Shop Floor 系統。
低軌衛星激射、輕載具拉貨,佐茂 2026 能見度佳
後續 2018 年取得出口保稅資格,是高雄海關所轄的第一家關外保稅公司;2018 年當時月產能 250 萬顆電池芯,也參與國內的無人機、電動載具電池產品製造;算是台灣早期參與無人機產業鏈的公司。
受惠於客戶國際航電支持,公司於 2021 年成立智慧穿戴組裝事業部。2023 年自行設計「儲能牆」產品電池。2024 年在智慧穿戴裝置產能持續做擴增。2025 年在航太衛星、無人載具(如輕型物流車)資本建構計畫。
儲能牆/電力備援,佐茂電池 2026-27 中期動力
本篇佐茂聚焦文章〔佐茂 問與答 2025 年底興櫃前〕有 1 字頭討論,分為營運與競爭力、展望等 2 面向。以營運與競爭力、展望的比例均分。在展望方面,是針對不同應用市場成長力的討論,對於財務成績預想上有導引效果。
另外,在本文末尾,會有【附錄】來針對公司下游客戶的最終端低軌衛星服務提供商迄 2025 年 10 月發射的“低軌衛星數量”折線圖與統計表,以及最終低軌衛星服務客戶官方宣布進度文字說明,作為參考;並在【Key Points】第 4 點作數量推論。
※ 全文文章內容 = 聚焦文章內容 + 增補文章內容。已購買標題結尾有(全)字之全文文章,無需再買聚焦文章、增補文章(標題結尾有(增)字),因為內容都一致。全文章、聚焦文章有含【Key Points】;另,僅全文章、增補文章有財務報表。新加入會員,應先詳讀◎〔購物.更新 〕分頁◎說明;內容型態網站不可退費,已購買全文章、自行重覆購買聚焦文章、增補文章,無任何退費機制。
(一)公司研發近況、產能的布局:
- 現今有 32 位研發部人員,未來照營業目標、擬再增加人力。
- 專利部分共 16 件,其中,在台灣有 8 件新型專利、5 件發明專利;在中國是新型專利 1 件、日本是新型專利 1 件。公司申請中的專利 2 件。
- 公司製造同時提供 ODM 跟 OEM 兩種,並自 訂不同生產流程,提供客戶更多的 接單服務。
- 數位化是同業評比重點,佐茂有 ERP(企業資源規劃)、DCC(數據內容管理)、BPM(業務流程管理)、APS(先進排程系統)等數據管理系統,以提高效率與準確度。
- 數位化系統推進 PDA(行動掃碼裝置)、PLM(產品生命週期管理)、BI(商業智慧)系統。
- 自動化生產部分,全產線達「半自動化」;未來目標邁向全自動化(加入 AI 即時生產數據資訊、可降成本。
- 產品履歷追蹤部分,運用 Shop floor 跟 ERP 系;深入鋰電池護照或公司商管理 的產品追蹤。
- 永續環保部份,首先用電子簽核(公文)節省資源的循環經濟。
- 製造量能、產能利用率統計:
- 1H25 電池組封裝產能利用率平均為 81%,OEM 組裝代工產能利用率平均 104%。
- 2025 年上半年各月的「電池封裝」、「OEM組裝」產能利用率表:
| 2025一月 | 2025二月 | 2025三月 | 2025四月 | 2025五月 | 2025六月 | |
| 電池封裝利用率 | 77% | 85% | 81% | 76% | 73% | 97% |
| OEM組裝利用率 | 99% | 98% | 98% | 108% | 103% | 120% |
- 電池封裝模組 2024 平均值約 380K。進入 2025 年上半年,年生產量大概是405K。
- 2025 年電池封裝產能加大,主因納入一個新廠。且低軌衛星跟無人機產品要量產。
- 【View】:依月產量公布的數據,2025 年全年「產量」可達 450K 以上或接近 480K。
- OEM 產品,2024 年平均值 170K,產能利用率超過百分之百。2025 年也加入了一個新廠房;1H25 時一個月相對低谷在 250K,最高將近 370K。產能利用率也超過百分之百。
- OEM 產能利用率超過 100% ,主要是用人員增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