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英文書名《Four Thousand Weeks: Time Management for Mortals》◎Goodreads 連結◎,是奧林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於 2021 年八月出版的新書;柏克曼是英國《衛報》(The Guardian)長期撰寫心理學每週專欄「這個專欄會改變你的人生」獲獎特稿作家。
A.【本書核心】
全書 14 章內容不長,中文版文字淺白易懂,核心闡述「你能掌控那些時間的程度有限。」書末作者還貼心替讀者整合中心思想:「放棄希望之後,可能帶來力量」。接受你的局限,意思是放棄希望之後,只要掌握了正確技巧,再多努力一點,……實現(你自己設定的)每一個遠大的目標,扮演好每一個角色。(p.205/Kindle-Loc 3140;電子書頁碼位置以下皆縮寫為 K.Loc )
這句話挺有意思的。現今社價價值觀常要我們懷抱『希望』,但柏克曼要讀者在 “控制時間” 上別抱著希望,別想著能掌控時間,這也是這本書吸引我之處。
柏克曼建議放棄掌握時間的念頭,全書無時不透露出對「高效率」的嗤之以鼻;柏克曼在書中直言成功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ry)一九九四年《與時間有約》是首度 “危害世人”!(p.73/K.Loc 1109;哈哈哈,柯維可是暢銷卅年的《與成功有約: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柏克曼的這本書與台灣職場汲汲營營工作效率的主流思想扞格不入,該書部份觀念值得借鏡,尤其是忙到身心俱疲的上班族,審視時間在個人職涯與家庭生活意涵。
印證個人生活節奏裡,柏克曼並非強調時間不重要,而是要把專注力放回事物本身;當事情發展不如預期時,要學習體認到時間就是有限制,學會放手。同時,堅定立場投入心中最重要的事。
B.【內容特色】
- 本書﹛第 10 章:不耐煩引發的連鎖反應﹜,有一段觀念跟金融交易可交互印證。
- 閱讀目的,就是接受不同角度的觀念與思考模式。如果你是被上司與家庭兩頭操到快爆肝,或是本身是開會與行程不斷的企業主,經過個人消化後或許會找出你要的答案與方向。
C.【Verkita 閱讀筆記】
(一)時間無法擁有,歷練豐富者、更需學習專注一件事:
本書開頭前兩章與第 14 章觀念翻新比例高,相對重要,建議細讀以刷新觀念,先看{第 1 章,接受人生有限﹜挑出的內容:
“
相反地,你愈能夠面對人生有其局限,想辦法配合而不是反抗的話,生活就更加充滿生產力、意義與喜悅。……我發現其他所有的時間管理技巧,有效的程度還不到直接面對事實的一半。(p.36/K.Loc 550)
心中明白絕不可能有時間做自己想做或別人要你做的每一件事,……重點就是學著以清醒的頭腦決定要專心做哪些事,哪些則不去管。
你也得抵擋住誘惑,不能「保持開放的選項」,因為那只不過另一種試圖保有操控感的方式。…事實證明願意放手一搏,終將帶來更多滿足感。……錯過其實不是問題,錯過反而讓我們的選擇有了意義。(p.37/K.Loc 555~560)
”
{第 2 章,效率陷阱}與{第 14 章,人類病}:
“ 待辦清單,其實是一種不理性行為。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做做不到的。你心中那個堅持命令你每一件事都要做的暴君,根本是無理取鬧。(p.44/K.Loc 662)
套用管理學家吉姆.班森(Jim Benson)的話來講,你的效率愈高,就愈會變成「有求必應,讓他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許願盆。」(p.51/K.Loc 779)
存在的精疲力竭也一樣:你需要動用意志力,抗拒想要體驗更多事物的渴望,因為那只會讓你感到有太多活動還沒有體驗過。(p.52/K.Loc 796)
有限的人類生活有一個避不開的事實:你將不得不做出選擇。(p.36/K.Loc 859)如果你自行開闢道路,榮格只給了一項建議:「默默做下一件最必要的事
,…(略)…如果你做的時候確定那就是下一件最必要的事,那麼你永遠在做有意義的事,那是命運的指引。」 (p.201/K.Loc 3068)
那樣的人生符合「善用時間」唯一最終標準:…(略)…在你所處的歷史時刻、有限度的人生中,運用自己有限的時間與能力,實際真正去做、照亮其他人人生的事——你已經完成來到世上的使命。
(p.201/K.Loc 3078)
”
以上是我在第 1 章與第 2 章、第 14 章劃線重點字句。它讓我想起今年四月詳讀的一本書,《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不流失專注力的減法原則;The One Thing:The Surprisingly Simple Truth Behind Extraordinary Results》◎Goodreads連結◎,書中曾舉巴菲特與朋友間對話建議從人生清單找出最想做的 25 件事(或稱使命),一再比對之後只留下 1 件你朝思暮想必須做的事(使命 )。
另一本作者是印度裔投資人高塔姆.巴伊德的書《複利的喜悅;The Joys of Compounding: The Passionate Pursuit of Lifelong Learning, Revised and Updated》◎Goodreads連結◎。這也是貝佐斯商業哲學的第一原理
:「與其死盯著業界競爭,更應該以長期思維著重於顧客身上。」這使得亞馬遜著眼不會改變的事氣,像是顧客對於低價、快速送達、商品選擇更廣泛的偏好。貝佐斯一直都夙夜匪懈著這個理念。(請見 複利的喜悅 p.35~36/K.Loc 536-538;541-542)。
記得三年多前給予剛畢業的年輕人的建議就是有多方嘗試,媒體工作是廣泛認識各領域的最佳職業,平日接觸各領域高階主管,等於給予採訪者免費觀摩機會。但是,建議媒體資歷超過十五年就該考慮專注單一領域,更積極的人甚至可考慮離職;累積十多年經歷就應該跳脫「什麼都懂一點、廣而不精」,或許不是真的離開職位,但建議至少專注一件事,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每日追逐新事物,才有意義。
(二)接受你無力改變時間的流動,這跟金融交易的心態十分相似:
柏克曼在媒體工作是心理專欄撰述,邏輯上跟財經沒有相關。本書{第 10 章,不耐煩引發的連鎖反應}概念,卻可以跟交易心態相印證。充份證明馬克.道格拉斯《紀律的交易者》所提以及 Verkita.com 多次觸及的核心觀念,心理才是交易成功的關鍵
。柏克曼寫道:
“ 我們在面對其他的現實時,這種獨裁自大的態度讓我們自作自受。古代中國的道教早已窺知這點。《道德經》裡充滿順從與屈服的意象:讀者不斷被提醒,木強則折,上善若水。這樣的隱喻強調,不論你有多強烈希望現狀不是那樣,事情是怎樣就是怎樣。你如果想真正影響這個世界,唯一的辦法就是接受而非抗拒那個事實。(p.150/K.Loc 2292)
”

老子提 “木強則折,上善若水” 觀念,反映於交易實務上就是「跟隨趨勢,不拗單」。對於交易員來說,跟隨趨勢,而不是跟趨勢作對是生存之道。一旦作錯方向,跌破或漲升預先設定的 “停損點” ,就停損出場觀望;或許交易員原先方向是看對的,正確之交易,是等到它再回到所設定的規劃方向再伺機出手,而不是拗單。
本書這一段文字,放在金融交易裡也說得通:「不論你有多強烈希望現狀不是那樣,事情是怎樣就是怎樣。…唯一的辦法就是接受而非抗拒那個事實
。」
進入股票市場,真實情況是跟一群你完全不認識投資人一同進行交易的結果;股市就是一群沒有組織的 “烏合之眾” 間的交易,或許其中有幾個較大力量在導引,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投資人能 100% 保證下一秒、下一分鐘該商品指數會走到哪裡。當商品從 10 元價位走到 18 元價位中期時間歷程是曲折的,這個過程可能會有幾百萬種走法,『跟著水一般流動,當一個追隨者
。』
(三)接受現實的耐心,你無法靠加速工作來平息焦慮,交易也是一樣:
第 10 章舉一九九○年代加州心理治療師布朗治療病患例子。病患告訴心理治療師布朗:「我一慢下來,焦躁感就會湧上來,我必須想辦法消除那種感覺。」伸手去拿智慧型手機看 App,嗜酒成癮…(略)…是酒鬼等。
「布朗主張,我們必須放棄。你接受了現實,事情需要花多少時間,就需要花多少時間,你無法靠加快工作速來平息焦慮。」 忠實反映一個成功的交易員,需要在有耐心等待最佳布局時機,最好買進點是靠等待來的,也要有耐心等待,讓你持有的部位獲利隨著時間而放大。
寰宇出版社叢書就討論過許多偉大的交易員,儘管每一位操作風格特異,但是好的交易操盤人,大都能適時進入平靜心理狀態,沒有焦慮與浮躁,沒有壓迫、甚至沒有感受到時間的流動
,他們關心的是價格、型態與機會,以便掌握一波行情。
最新內容
- 1 小時 18 分鐘 ago
- 1 小時 19 分鐘 ago
- 1 天 17 小時 ago
計畫自己去深入閱讀的讀者,建議在此處就停止觀看我們的閱讀筆記。因為,下一段為我們閱後劃記重點提示,可能會干擾你自行體會樂趣!等你完成閱讀後,再來參閱我們整理的畫線筆記……Enjoy the reading
~第 一 部~
{第 1 章:}
一旦「時間」與「生活」在多數人心中變成分開的兩件事,時間就變成你利用的東西。此一轉變,構成所有現代特有的做事方法的先決條件,時間令今日的我們感到煩惱。(p.31/K.Loc 464)
我們感受到每一件事情的方式是期待日後會出現的好處,因此終日惶惶不安,更不可能體驗到「深層時間」。那種時間不存在的感受要出現,前提忘掉抽象的測量標準,再次沉浸在鮮活的現實世界。→【verkita’s View】:這就是在說「心流」狀態。(p.32/K.Loc 482)
他們全都不贊同刻意主導時間或戰勝時間。我認為他們的看法勾勒出更有意義的寧靜生活——如果你想長期維持生產力,那反而是更理想的作法。(p.32/K.Loc 488)
我們實際掌握未來的能力非常有限。…(略)…幾乎每一件值得做的事,都必須與他人合作,讓自己暴露於人際關係帶來的情緒不確性之中。(p.36/K.Loc 541)
相反地,你愈能夠面對人生有其局限,想辦法配合而不是反抗的話,生活就更加充滿生產力、意義與喜悅。…(略)…我發現其他所有的時間管理技巧,有效的程度還不到直接面對事實的一半。(p.36/K.Loc 550)
心中明白絕不可能有時間做自己想做或別人要你做的每一件事,……重點就是學著以清醒的頭腦決定要專心做哪些事,哪些則不去管。(p.37/K.Loc 556)
你也得抵擋住誘惑,不能「保持開放的選項」,因為那只不過另一種試圖保有操控感的方式。…事實證明願意放手一搏,終將帶來更多滿足感。……錯過其實不是問題,錯過反而讓我們的選擇有了意義。(p.37/K.Loc 555~560)
{第 2 章:}
待辦清單,其實是一種不理性行為。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做做不到的。你心中那個堅持命令你每一件事都要做的暴君,根本是無理取鬧。(p.44/K.Loc 662)
套用管理學家吉姆.班森(Jim Benson)的話來講,你的效率愈高,就愈會變成「有求必應,讓他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許願盆。」(p.51/K.Loc 779)
存在的精疲力竭也一樣:你需要動用意志力,抗拒想要體驗更多事物的渴望,因為那只會讓你感到有太多活動還沒有體驗過。(p.52/K.Loc 796)
有限的人類生活有一個避不開的事實:你將不得不做出選擇。(p.56/K.Loc 859)
{第 3 章:}
自從海德格提出這項主張,哲學家就一直在爭論「我們是時間」到底是什麼意意,…(略)…放眼未來,我同樣被我的有限性束縛:我在時間之河裡被帶著往前走,不可能踏出水流,一路流向不可避免的死亡。(p.61/K.Loc 933)
唯有面對自身的有限性,我們才有可能和人生步入一段真正實在的關係。(p.63/K.Loc 959)→→在這種情形下,做選擇(從當前的選項中挑一個)成為一種肯定,根本算不上挫敗。(p.69/K.Loc 1049)
{第 4 章:}
重點不是根治拖延症,而是以更明智的方式選擇要延後哪些事,專注於眼前最重要的事。…(略)…真正的有效評估指標,是那項技巧是否協助你忽視應該忽視的事物。(p.72/K.Loc 1104)
那麼唯一能確保你真的會去做的方法,就是今天就做一點,不論時間多短都沒關係。(p.74/K.Loc 1131)
藉由安排和自己「開會」,保護你的時間。…(略)…把這項建議想成某種版本的「先支付自己」,把相關的一次性小技巧升級為人生哲學。(p.75/K.Loc 1141)
嚴格規定自己自己在同一時間能做的事情數量。…(略)…我得忽視的其他所有事。…(略)…,我必須把大部分的工作永遠擱在一邊,…(略)…就因為我被迫以這種方式上正視上述的現實,結果我發覺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讓我全完鎮定下來,生產力反而大勝從前斤斤計較生產力的日子。(p.75-76/K.Loc 1147-1153)
{第 5 章:}
注意力就是生活:你活著的體驗,就是你付出注意力的每一件事的總和。…(略)…每一刻抓住你注意力的東西,就是你活過的人生。(p.88/K.Loc 1337)所以說,這不是誇大其詞:當你把注意力放在你不是特別重視的事情上,你付出的代價就是你的生命。(p.89/K.Loc 1363)
詩人瑪麗.奧利弗(Mary Oliver)寫道:「注意力是奉獻之始。」這句話點出分心與關心是不相容的:除非你能先把注意力持續放在你要奉獻的事物上,…(略)…要不然你甚至連單純享受在公園裡散步都不可能。(p.92/K.Loc 1397)
由於注意力經濟的設計是優先呈現最引人注目的內容,而不是最真實或最實用的內容,我們腦中的世界觀隨時有被系統地扭曲,影響我們感到哪些事情重要、面臨什麼樣的威脅。(p.93/K.Loc 1417)
但我們也應該誠實以對:我們很多時候是自願分心。我們不想把人生花在自認最重視的事物上。在背後從中作梗的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p.96/K.Loc 1462)
{第 6 章:}
楊真善愈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任何體驗,就愈明白問題不在於活動本身,而是他的內心深處在抗拒體驗那件事。當他不再壓抑那些感受,改而觀照,不舒服就會消失。(p.100/K.Loc 1524)
就是唯有他接受自身處境,痛苦才會褪去:他不再抵抗事實,全心感受冰水澆在皮膚上的感覺。愈不是不把注意力放在對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就愈能專注於當下。…(略)…方法不是追求寧靜或專注的感受,而是體認到煩躁的感覺勢不可免,將注意力放在眼前的現實狀態。(p.104/K.Loc 1581)
~第 二 部~
{第 7 章:}
這是憂心忡忡人士顯然打不贏的一場戰爭。你永遠無法確定未來會怎樣,永遠力有未逮。我們宣稱擁有時間,真正的意思是我們預期擁有。…(略)…任何事都可能半路殺出來,奪走你以為自己「有」、可以拿來完成重要工作計畫的三小時。(p.109/K.Loc 1657-1662)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耶蘇提出這項建議後,又加上一句至理名言:「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p.112/K.Loc 1712)
現代性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對聽眾問:『你們想知道我的祕密嗎?』…(略)…(答案是)『我不在乎發生了什麼事。』你的內心就不需要得知未來走向將如你希望的那般,因此當你看著事情是否會一如預期發展時,也就不必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抱持著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就能在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時刻,就是當下這一刻免於焦慮。(p.112-113/K.Loc 1712-1724)
計畫永遠只是說明當下的意願,…(略)…你希望如何對未來施展自身微薄的影響力,而未來當然沒有必要聽你的。(p.113/K.Loc 1729)
{第 8 章:}
他們如願進入一直想從事的行業,但在判斷自己走過的每一刻是否具備價值時,…(略)…升到更高的職位,或是可以早日退休。以這樣的方式活著,真可說是瘋狂,但我們從小就諄諄教誨要這樣活才對。(p.117/K.Loc 1791)
每段體驗本身都具有價值。如果你的心思完全放在讓孩子成功,你會錯過光陰本身的美好。(p.121/K.Loc 1844)
富人花很多心思運用時間,最終只把當下這一刻的生活當成通往未來幸福的手段,因此他們的日子失去了意義,(p.122/K.Loc 1861)
事實上,關鍵時刻永遠是現在才對…(略)…你大概永遠不會來到每件事情都感覺完美的一刻,因此最好別再將你存在的「真正意義」一直延遲到未來,現在就投入你的生活。(p.123/K.Loc 1883)
凱因斯寫道:「永遠試圖讓自己的行為具有假想與幻想中的不朽,把那些行為帶來的利益一直往前推遲。…(略)…,他們得以幻想自己是全知全能的神,假裝自己對現實的影響力無限延伸到未來,感覺自己有如時間的主人。…(略)…他們因為太努力善用時間,錯過了人生。(p.123-124/K.Loc 1888-1893)
{第 9 章:}
休閒就是目的,其他所有值得從事的活動都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能夠休閒。亞里斯多德主張,真正的休閒(對他而言是指沉思與思索哲學)是最高等級的美德。(p.132/K.Loc 2020)
時鐘時間的概念普及後,工業化帶走了那一切。…(略)…工廠需要數百人協調勞動時間表,…(略)…工作如今被要求當成生活的真正核心,休閒不過是恢復精神與力氣的機會,為的是能繼續做更多的工作。(p.134/K.Loc 2043)
小說家湯瑪斯.沃爾夫寫道:我們能擁有的全部人生,就在那些時刻:我們無法逃離,也無法掩蓋。」(p.138/K.Loc 2106)
因此從事這些活動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活動本身:「你散步的時候,除了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沒有其他。」(p.142/K.Loc 2165)
塞蒂亞遇到我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當你與時間的關係幾乎完全是工具性的,當下這一刻便會失去意義。…(略)…許多人來到中年,才第一次感受死亡那一天終將來臨,而這個念頭讓我們無法忽視只為未來而活有多麼荒謬。(p.142/K.Loc 2172)
人生過度工具化的時間的問題或許有著部分的解答: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納入更多沒有特殊目標的事情。…(略)…良好的嗜好或許應該讓人感到有點尷尬;你會尷尬,代表你是為了做而做,而不是為了獲得某種被社會贊同的結果。(p.143/K.Loc 2182-2193)
{第 10 章:}
讀者不斷被提醒,木強則折,上善若水。這樣的隱喻強調,不論你有多強烈希望現狀不是那樣,事情是怎樣就是怎樣。你如果想真正影響這個世界,唯一的辦法就是接受而非抗拒那個事實。(p.150/K.Loc 2292)
「布朗主張,我們必須放棄。你接受了現實,事情需要花多少時間,就需要花多少時間,你無法靠加快工作速來平息焦慮。」(p.155/K.Loc 2376)
當你投入真實的人生,清楚意識到自身的極限,你將獲得最不流行、但或許最重要的超能力:耐心。(p.156/K.Loc 2386)
{第 11 章:}
心理治療師派克在他的《心靈地圖》一書中提到,…(略)…如果你願意忍受無知帶來的不安,解決方法通常會自己冒出來。(p.162/K.Loc 2469-2480)
聚沙成塔違反大量主流的生產力建議。聚沙成塔的關鍵是每天分配的時間到了之後,願意停下來,…(略)…停下來,可以強化耐心的肌肉,有能力一次又一次回去執行計畫,因此整個職涯都能維持生產力。(p.164-165/K.Loc 2510-2516)
唯有先耐心走過眾人走過的路,才有可能接觸到更豐富的獨特形態。…(略)…你必須先停下來,待在你所在的地方,才有辦法參與那部分的旅程,而不是永遠在跟現實討價還價,急於求成。(p.166/K.Loc 2534)
{第 12 章:}
事實上,擁有大量的時間卻沒有機會和大家一起使用,不僅毫無用處,還會讓人很不快樂。(p.169/K.Loc 2587)也就是說,人們必須更願意配合社群的節奏;我們需要更多類似數十年前的安息日傳統。(p.172/K.Loc 2630)
時間的價值並非單純來自你個人擁有多少時間,而是能否與你最愛的人共度。(p.174/K.Loc 2657)
羅馬將軍率先發現,士兵若是以整齊的步伐行軍,行軍距離會大增,直到累得再也走不動為止。(p.175/K.Loc 2679)
{第 13 章:}
把你這輩子唯一擁有的時間,用在你真正感到有意義的事情上,那是什麼意思?(p.183/K.Loc 2806)
{第 14 章:}
當你就是河,你無法爬上安全的河岸。不安與脆弱是預設狀態,…(略)…在你脫離不了的每一刻,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p.193/K.Loc 2950)
在做人生每一個重大決定時,要問:「這個選會讓我格局變小,還是變大?」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避免為了減輕焦慮、衝動而做決定。你要弄清楚究竟想拿時間來做什麼。…(略)…你要盡量選擇自己格局變大,走出舒適圈,不要得過且過。(p.196/K.Loc 2996)
心理治療師史蒂芬.寇普寫道:「…(略)…有的人一直活在別人的人生,逃避自己的人生,這種人最無法接受一項事實:除了我們自己,沒人真的在乎。」…(略)…你不該排除一個可能性:你喜歡如何利用時間的答案,有可能提示了善用時間的最佳方法。(p.198/K.Loc 3024;3035)
這也讓人鬆一口氣,因為你沒有必要為自己的表現感到難為情,…(略)…那乾脆別等了,放手去做,實現大膽的計畫,不再畏首畏尾、害怕犯錯。 (p.199/K.Loc 3046)
因為,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值得問:如果說你能接受成功不必在我,那麼有哪些造福世人、有遠見、投資遙遠未來的事,值得今天就做? (p.200/K.Loc 3062)
如果你自行開闢道路,榮格只給了一項建議:「默默做下一件最必要的事。只要你認為你還不知道那是什麼,那就代表你的『本錢』太多,…。相反地,如果你做的時候確定那就是下一件最必要的事,那麼你永遠在做有意義的事,那是命運的指引。」 (p.201/K.Loc 3068)
你的生產力、成就、服務他人的心與滿足感將達到顛峰。事後回顧,你將看到你的人生一步步成形。那樣的人生符合「善用時間」唯一最終標準:…(略)…在你所處的歷史時刻、有限度的人生中,運用自己有限的時間與能力,實際真正去做、照亮其他人人生的事——你已經完成來到世上的使命。 (p.201/K.Loc 3078)
{後記:}
「放棄希望之後,可能帶來力量」。接受你的局限,意思是放棄希望之後,只要掌握了正確技巧,再多努力一點,……實現(你自己設定的)每一個遠大的目標,扮演好每一個角色。(p.205/Kindle-Loc 3140)
{附錄:}
當你愈能接受真正的現實,就能完成更多重要的事,從中獲得滿足感。(p.208/K.Loc 3188)
策略性的不及格有一個很大的好處:事先想好在生活中的哪些領域,你不期待自己會有出類拔萃的表現。(p.210/K.Loc 3216)
好了之後,再把精力用在先前忽略的事物。這樣的生活方式便是用一種刻意的不平衡,取代壓力很大的「工作與生活要平衡」。(p.211/K.Loc 3222)
(提及 iPhone 螢幕設定灰階的方法)手機調成灰階之後,我沒有突然變一個人,但這下子我感覺自己更能控制手機。…(略)…如 Kindle 電子書不管拿來做什麼都很無聊又很麻煩,你只能好好閱讀。(p.212/K.Loc 3251)
關照每一個當下,不論那個當下有多麼日常:此時找到新鮮感的方式,…(略)…是進一步深入你原有的生活,以平日的雙倍強度去體驗生活,「你的生活經歷帶來的滿足感,會是目前的雙倍。」(p.213/K.Loc 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