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Pay 階段性演變,由支付平台,再投入支付行銷、更重視大數據與精準行銷服務:
LINE Pay 連加網路(代碼 7722) 董事長兼總經理丁雄注說,公司在 2015 年成立時,只單純作支付事業,當年透過分析研究台灣支付市場,陸續找出了在台灣的合作夥伴,也讓商家與用戶使用其服務。 2018 年公司開始跳脫了單純支付應用、新投入「支付平台事業」,跟眾多銀行夥伴合作而獲得進一步成長,為 LINE Pay 服務做出了極大貢獻,也讓公司收入多元化。經過八年營運軌跡,2024 年之後將會再推動包含票券、產業合作及內容共享等新計畫。
連加網路董事長丁雄注在電子支付領域有 18 年經驗。他畢業於韓國延世大學(Yonsei Unisverity)電腦工程碩士,曾是韓國第一大網路公司◎Naver Corp.◎(KRX 代碼: 035420)擔任支付部門主管。 LINE 公司成立之後延攬丁雄注為 LINE 公司全球金融科技規劃長,後成立 LINE PAY 台灣公司後出任董事長,目前也身兼網路銀行◎台灣 LINE Bank◎董事。
LINE Pay 重要一級主管方面,服務管理總處有執行副總為台籍主管張修齊。業務發展處主要推展商家據點業務,則由台籍主管張希雯資深副總帶領。經營策略管理上,韓籍資深副總陸榮華,她跟丁雄注同樣畢業於延世大學。
股權結構上,連加網路主要股東為 LINE Financial 公司,持股 68.35%,台北富邦銀行持股 19.51%,聯邦銀行股 9.76%,剩下近 2.4% 為員工持股。2023 年全資轉投資的韓國子公司 LINE Pay Plus 則協助做程式開發與產品開發工作。台灣公司的 150 位員工中,有一半作線下商務開發;公司解釋,主因為線下業務需耗費龐大人力。
LINE Points 點數生態圈,是正向循環的行銷利器:
跟綠界科技(6763)第三方支付平台定位在網路購物略有不同,LINE Pay 成立後就了解到台灣的線下店家也有手機支付/行動支付的需求,因此近年公司主要成長動力是來自於實體商店的消費支付行為。公司提到其全台灣超過 50 萬個支付據點,遍及食(餐飲)衣住(百貨超市 & 量販 & 免稅店)行(共享機車 & 加油站)育(運動)樂(美妝 & 旅行社)等。

LINE Pay 跟中信銀、台北富邦銀等銀行合作 by verkita
台灣用戶因為早就習慣使用 LINE App 作通訊與社交媒介,連動使得 LINE Pay App 滲透率很高,在台灣平均每 2 人就有一人下載 LINE Pay App。
外界要了解 LINE Pay 近年成長動力來自何處?不能只認為僅是 LINE 社交與貼圖受歡迎的延續。重點在於內文第(一)段「商務模式」以及第(二)段「LINE Points 生態圈」,這是連加網路跟其他行動支付業者的最大差異!
關於點數生態圈對公司營運之觀察觀察,我們會獨立於一段剖新文章,並搭配法人說明會表格來佐證,該分析段落不是公司說法,而從投資人角度作出發,置於第(四)段。不計算第(四)段段落文章約 716 字剖析,本聚焦文章分點達 21 點、輔以 2 個分析表格,加上第(五)段問答,對商務模式、營收來源、客戶層面脈胳完整、可讀性高(如 LINE Pay 公司營收動力的客戶別?其產品線成本與各產品業績來源?)
法說會公開提答是大方向。我們聚焦文章的【問與答】專注於營收與獲利來源,及三大類產品之定位,還有剖析客戶層面上,與海外市場初步想法等,共 6 題(皆含 2 個以上子回覆、條列清晰)。而增補文章的【問與答】內含 4 個大方向回覆,與 1 則電子支付合作, 1 則為收費機制釐清,還有政府監管電子支付環境回答等共 8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