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Harris, 26 八月, 2025

  達明(代號 4585)成立於 2016 年,是廣明光電(代號 6188)持股 78.3% 的子公司,主要產品是內建視覺 AI 協作型機器人Cobot協作型機器手臂),亦有 AI 軟體服務與智慧工廠系統整合整體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在轉上市之前的資本額 9 億元,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員工人數大約 450 位,其中 43% 是研發人員,13% 是工程人員,約有一半研發人材是專注的軟體與 AI 開發上。總部與工廠位於台灣桃園,海外服務據點包含中國上海、中國深圳、日本名古屋、荷蘭阿爾布拉瑟丹(Albasserdam,距首都阿姆斯特丹約 1.5 小時車程)。達明已公布 1H25 半年報,營收年增 16.4% 至 8.91 億元,毛利率為 51.6%、高於 2024 年同期的 48.1%,營業利益年增 453% 至 7,381 萬元,半年報有匯損等影響,上半年稅後淨利 3,629 萬元,半年報每股盈餘為 0.4 元。

  券商預期,達明在轉上市的 IPO 增資發行新股約 1 萬 2,000 多張。以此預期估算,屆時股本會超過 10 億元。

達明擁有伺服控制、自動化控制專業研發資源

  達明機器人前身是廣明光電的光碟機事業部門;達明總經理陳尚昊即是廣明光電光碟機事業部門總經理。公司 RD 研發團隊多是研究伺服控制與自動化控制專業人才、由光碟機部門延攬過來;研發人才博士論文與碩士論文都著墨機器人相關領域。

  公司發展里程碑方面,其 2015 年推出首個協作型機器人 Prototype(原型機),2016 年正式成立達明機器人公司,並積極參加國際性機器人展會,如德國 Hannover 工業展,還有上海 CIIF(China International Industry Fair)工業博覽會及台灣自動化展。經過 2016~17 年參展,順利於 2018 年成為 Siemens(西門子)和 Continental(德國馬牌、亦稱德國大陸集團)全球重要供應商。在此之前日本歐姆龍採購公司機器手臂、累積業務量後就展開進一步合作;歐姆龍參與達明私募、投資達明股權約 11%,並取得公司 1 席董事席次。

達明協作型手臂最早投入 AI 能力;具備同業中少有的內建機器視覺功能

  公司自 2019 年已投入 AI 軟體來補足機器視覺功能的不足,於 2022~23 年推出新一代 AI Cobot 。正因為其在 AI 能力開發時間早、相對協作型機器人同業的開發技術上相對來成熟。關於同業在 AI 在 2024~25 年的新進展(會帶來威脅嘛 ?),請參考◎同一月產業文章連結◎

  公司現今申請的 124 件專利之中已取得 95 件專利,迄 2025 年年中時還有 29 件專利尚在審查中。

  外界都熟知,達明是廣達集團與廣明光電的一員,本篇不僅談及在製造業、工具業等生產製造環境的應用,也會談達明與集團中長期合作、置於內文章節末尾。

  本篇全篇文章〔達明 問與答 2025 年第三季〕逾 2 字頭討論;分為 5 大面向,分別為營運與策略、客戶/終端市場變化、合作夥伴及概念、財務、競爭及產品相關等。其中,以營運與策略近 35% 最高。合作夥伴及概念;財務相關討論都近 22% 比例。競爭及產品相關在內文互動程度已高,在〔問答〕裡僅占約 9%;於第(四)節提及同業間競爭優勢中,另有獨立 1 題討論。

  題外話簡單聊聊敝站有什麼不同?經營策略一向是 verkita 問與答重心,它不像財務或市場討論注重短效。投資人觀察公司核心經營策略「是不太會退流行的」,搭配內文一開始的【Key Points】,它可指引一段『未來為期不短』時間,看看公司將來變成什麼樣貌

全文文章內容 = 聚焦文章內容 + 增補文章內容。已購買標題結尾有(全)字之全文文章,無需再買聚焦文章、增補文章(標題結尾有(增)字),因為內容都一致。全文章、聚焦文章有含【觀點】;另,僅全文章、增補文章有財務報表。新加入會員,應先詳讀◎〔購物.更新 〕分頁◎說明;內容型態網站不可退費,已購買全文章、自行重覆購買聚焦文章、增補文章,無任何退費機制。

(一)如何區分協作機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s;Cobot),與傳統機器人(Robots):

  1. 傳統機器人/機器手臂早已應用在全球產線裡。傳統機器人架構,其周邊非常複雜,且為了人員安全,傳統機器人佔用空間非常大。
  2. 傳統機器人需要架設圍籬(Fence);一旦有工作人員進入機器人作動範圍裡(圍籬之內)所有機器人皆需停下來,以免發生工安意外。
  3. 【Remind】:傳統機械手臂並無法辨識人員,且無去與人員協作;重達數十公斤的機械手臂在高速情形下若碰撞人員身體時,常發生嚴重工安事故、重則傷害人員性命。
  4. 為達成客戶所需效益,加裝了相機、Sensors(感測)、PLC(可編程控制器)算多。這些周邊整合在一起靠 SI 系統整合,會是一筆重大成本支出。
  5. 以終端客戶角度,真正的機械手臂占建置成本的 3 成,另外的 7 成則是週邊建置成本(定製相機、感測器、PLC 控制器、圍籬、手臂承載桌、升降台、夾具)。
  6. 達明若選擇投入傳統型機器人/工業型機器人,就得面對四大強勢品牌(發那科/安川/庫卡/ABB)。如上述,傳統機器人不能替客戶省下“週邊的”成本。
    • 因此最終選擇投入「協作型機器人」 ,讓終端客戶更方便使用,且對客戶來說的成本更低。
  7. 協作型的優點:⑴ 需要空間沒有工業型機器人那麼大。⑵ 配置跟建置相對比較靈活跟彈性。
  8. 協作型機器人載重是比多數傳統工業機器人載重低。但是最大約 30、40 公斤能力,已能承載加上鋼圈的橡膠胎,或以 AMR(自主移動機器人)運送多片矽晶圓。
  9. 關於協作型機器人與傳統工業型機人比較表,可參閱 2025 年八月公開簡報第 22 頁、23、24 等三頁,其最重要分野簡述於上;不再贅述。

 

主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