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on1興櫃訂閱:將上架、佐茂、東擎等 6 篇↩️

1on1上市櫃訂閱:威聯通、永擎,華孚,寶綠特,東聯互動,松川↩️

1on1生技訂閱:得生↩️

11/6:威聯通↩️ 10/29:佐茂↩️ 10/27:東擎↩️ 10/24:萊賽爾產業↩️ 10/23:聚泰↩️ 10/20:將捷↩️ 10/?:新上架↩️ 10/20:永擎↩️ 10/5:華孚↩️ 10/4:保全業生態↩️ 10/2:大鵬科↩️ 9/28:和運租車↩️ 9/25:政美應用↩️ 9/21:寶綠特↩️ 9/19:東聯互動↩️ 9/17:科技業廢水↩️ 9/8:美元→穩定幣↩️

不定期隱藏潛力公司,訂閱季刊不用等通知!近 3 個月內購買 4+ 篇全篇(聚焦+增補,視同 1 則全篇),請查看留存郵件,不定期隱藏通知。 財報更新:東擎財報已更新(訂閱同步)。【Key Points】更新:。

AI 從雲端→地端NAS,威聯通邊緣AI/大企業應用 Nov 2025(全)

By Harris, 6 十一月, 2025

  威聯通(代號 7805)是製造與銷售資料儲存與保護產品、設備被稱為 NAS(網路儲存伺服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公司,以自有品牌 QNAP 行銷全球超過 20 年,顧客型態從家庭、小型辦公室,開發了中小企業客戶,並一路挺進至中型企業、大型企業尤以企業內不適合儲存在雲端的敏感性內部資料,能夠在企業部門需要能夠取用過往的歷史資料,並設有嚴密防駭機制,這是 NAS 網路儲存伺服器不同於雲端資料庫的重要區別與價值

  公司成立於 2004 年迄今到有 21 年,在全球設有 19 個子公司、全球員工含業務人數約 1,500 人,其中研發團隊近 500 位、包含軟體硬體設計及機構研發等;威聯通從產品發想、研發設計到製造與出貨不假手外人;多透過代理商與通路商銷售海外市場,近年亦逐步加大直銷(direct sale)的比例。目前實收資本額為 3.0 億元。承銷進度方面,預計 2025 年 12 月上旬作 IPO 前競拍與申購,預計 12 月下旬轉上櫃掛牌。

  威聯通董事長張明智認為,公司十分專注在數據資料儲存跟保護領域,是台灣 NAS 產業前兩大品牌廠(威聯通品牌 QNAP 與同業群暉的品牌 Synology)。產品硬碟配置設計也從最早的一顆、兩顆硬碟,目前推出數百顆硬碟的高階產品。

全球進入 AI 世代,威聯通想創造什麼關鍵價值?

  進入 AI 時代,外界首重「算力」,包括「資料中心架構(AI Data Center/infrastructure)」 與所使用 AI Model 模型。威聯通認為,高速運算資料中心架構與 AI 模型,現階段需要經濟強盛、技術頂尖人才庫豐沛的國家才“玩得動”;同時,實務上運作 AI 雲端環境的也不是台灣產業擅長領域。

  但 AI 應用在各行各業運用機會可望越來越高;威聯通關鍵價值,是實現跟滿足企業擬將 AI 從雲端計算走向「地端」,讓企業與終端客戶私有數據同樣能在地端做 AI 收集、演化與代理。

資料由雲端置入「地端 NAS」上,讓大企業、中小企業透過 AI 降低成本:

  目前很多中小企業將內部珍貴數據置於 NAS 裡。在此基礎上,威聯通目標是從過往數據保護專業,進一步落實客戶在「地端(即 NAS )」以 AI 方式利用私有數據。隨著 AI 計算衍生資料數據分析及利用,已見到越來越多大企業、中小企業都希望先把資料存下來,運用 AI 來降低人力成本,這是目前各國逐步在發生的事。

QNAP NAS展示主機、擴充槽、網路交換器等,有 show girls

  公司基資本資料近期更新上,QNAP 設備獲得 2025 年德國紅點設計大獎。在財務營運成績方面,威聯通 2024 年營收 59 億元,稅後將近 12 億,EPS 超過 40 元,1H25 年半年報,受到新台幣升值匯率影響有匯損,半年報營收年增 4.8% 至 32.8 億元;稅前淨利年增 3.6% 至 7.08 億元,稅後淨利 5.49 億元、年減 8.4%,EPS 為 18.19 元,完全稀釋 EPS 為 18.07 元。

2026-27 年威聯通關注大企業高階市場、Edge-AI 地端應用:

  2026 年公司將有新市場與新產品推動,像是針對大型企業的 Scale-out 的中階市場高性價比的平替方案新產品(平替目標是 Dell-EMC 與 NetApp 等競爭者)。同時,公司也嘗試在人工智慧「雲端」未來落地的 Edge-AI(邊緣運算)上爭取全球中大型、大型企業的「地端 NAS」商機

  威聯通簡報從核心技術、產品類別講到市場,後半部在分析不同層級客戶市場,還有在 Edge AI NAS(邊緣 AI 儲存伺服器)開發講述涉及範圍相對“發散”。為了協助會員聚焦重點。第(十二)、(十三)節各有 1 個明確資料表格整理;分別針對後續數類企業市場設備歸納,及公司“ Qsirch 檔案知識庫功能 ”與之合作的 AI 應用服務/AI 加服平台對象的多家廠商列表(附合作方官網連結、可自行查證)。

  本篇全篇文章威聯通 2025 年底上櫃前有 2 字頭逾中位數討論,分為營運與策略,產品,市場與競爭,財務相關等 4 個面向。以市場與競爭的 31% 比例,產品相關的 27% 比例最高。

※ 排除無效資訊,本站追求高效率閱讀;NAS 技術不易理解,當內文不得不提到艱深技術時,將特別把「技術說明」獨立出來並移到文末。讓您專注解讀公司特點時,不會受到技術層面而打斷思緒。

  例如針對 scale-out 與 HA 等技術做進一步“白話文文字”與影片說明(有 5 個【附錄】,其中第 3、4 項附錄含影片);沒有技術背景投資人以系統性了解公司背景後,視自行需求是否作延伸性閱讀,如此一來效率更佳。

全文文章內容 = 聚焦文章內容 + 增補文章內容。已購買標題結尾有(全)字之全文文章,無需再買聚焦文章、增補文章(標題結尾有(增)字),因為內容都一致。全文章、聚焦文章有含【Key Points】;另,僅全文章、增補文章有財務報表。新加入會員,應先詳讀◎〔購物.更新 〕分頁◎說明;內容型態網站不可退費,已購買全文章、自行重覆購買聚焦文章、增補文章,無任何退費機制。

(一)威聯通沿革與技術演進方向:

  1. 完整產品規畫團隊,來了解客戶對 NAS 使用需求、網路儲存技術走向
  2. 從需求面出發點做設計,以客戶為中心來做資料安全及資料處理穩定性、安全性確保。
  3. 2004 年成立汐止總部;2006-2008 年實際推出第一套 NAS 產品。
  4. NAS 以軟體方式做資料保護及存儲,絕大部份專利及設計都於公司內完成。
  5. 2009-2015 年,成立七堵製造工廠。2009 年成立美國總部、近 3,000 坪倉儲。也是全球第一款推出 Thunderbolt 介面 NAS 公司。
    • 開發虛擬化技術,NAS 運作 VMWare,使用者可做虛擬級工作站。
  6. 2016-2017 年導入 ZFS 檔案系統是 2001 年美國業界開發,是 128 位元文件),跟傳統 ext3、ext4 檔案格式相比,ZFS 適合高階客戶,類似同業 EMC 的企業級應用環境。
  7. ZFS 檔案系統除了有基本檔案系統,對資料的穩定度、存儲的效率比較高。
    • 【Remind】:2001 年 Matthew Ahrens 和 Jeff Bonwick 開發 ZFS,最初作為 Sun Microsystem 公司 Solaris 核心文件系統。
    • 【Remind】:容錯上,ZFS 與另一種格式 Btrfs 相同,惟 ZFS 還提供 RAID-Z 冗餘獨立磁碟陣列系統,可跨多磁碟數據存儲,因此能同時檢索來自多個磁碟的數據文件,從而加快讀取時間。◎檔案技術差異請參考連結◎
  8. 2018 年推出第一款可擴充 PCIe 擴充槽 NAS(標準型 NAS 介面擴充則不易),符合威聯通以軟體優勢去開發企業客戶對極致效能的需要。
  9. 公司硬體電子機構團隊,去配合軟體效能發揮目的,作硬體設計。
    • 在 2015 年之前……
  10. 2019-20 年發表 cloud 應用;開發一套 QuTS hero 作業系統,解決 legacy(延遲)問題外,也強化未來發展。另推出 SD-WAN 網路方案。
  11. NAS 資料運用上一層設備來自網路交換器(switch),因此網路資料存取的過程,公司對資料品質、安全性都能夠掌握,遂成立網路團隊來設計 switch。
  12. 2021 年首先推出 100G 網卡,透過 PCIe 擴充槽,讓客戶自行插入 100G 與 Thunderbolt 擴充卡)可提高傳輸效率。
  13. 2022 年發系一系列「全快閃 NSA」,是使用 SSD 固態硬碟,符合市場對瞬間傳輸頻寬較大的需求。同年在德國杜賽道夫設立歐洲總部。
    • 跟傳統 NAS 使用 3.5 吋硬碟,「全快閃 NSA」是全新設計。
  14. 2023 年推出自家雲儲存服務「myQNAPcloud Storage」的私有雲服務。
    • 〔推出私有雲背景〕:許多客戶跨區跨國使用 NAS。為使用上便利,想做雲端運算或備份至雲端(客戶最早將資料放在 AWS / Google 公有雲),但又擔心公有雲是其內部機密資料的一大風險。
    • 威聯通對應客戶的內部機敏資料、但想上雲端需要,推出自有雲儲存服務。讓其 NAS 備份在威聯通營運的私有雲。
  15. 2024 年 就推出 100G 交換機(Switch)。目前正進行……
  16. 組織方面,全球有 10 個子公司,台北總部(在台灣北中南設 4 據點)。亞洲有韓國(2024)、日本(2015)、香港(2018)、泰國(2018)、印度(2017)等 5 家子公司。
    • 歐洲有義大利(2015)、德國(2015)、英國(2017)等 3 家子公司;北美有美國(2009)、加拿大(2015)等 2 家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