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台灣產業發展投資人,能從近兩、三年登錄興櫃的科技產業公司經營項目裡發現,有越來越多、非單純零件與最終端的硬體製造的公司想進入資本市場。不少興櫃公司是偏重在「交付解決方案/ turnkey」。
先不討論服務業、餐飲業、新藥開發類別,進入興櫃的台灣新創公司,其研發與解決方案投入資金的比例,較上市櫃科技製造業普遍升高。也正因為研發耗費,新創公司約一半比例的獲利穩定性不太理想,她們登錄興櫃是想藉重資本市場的力量、相助其下一步成長。
我們就「向前破風」、跳脫習以為常的證券市場框架,來思考為何台灣在中小企業文化占比高的背景,在面臨過去十餘年來的多種外在環境挑戰、例如韓國科技勢力崛起與紅色供應鏈競逐,以及不久之前的百年大疫阻礙下,依舊能在 2023 年後迅速恢復社會活力。
台灣中小企業活力,對比「集中力量辦大事」:
我們觀點不一定都正確,是想「拋磚引玉」讓大家在年假酒足飯飽之際、有茶餘飯聊天話題。希望會員們不讓佔據主流版面謬論所影響,自己養成獨立思考習慣,思索台灣產業成長的自信,以及經濟成長底氣在哪裡。
您是 2025 年新訂閱制文章會員,請不要於此購買;將於一月下旬、台股開紅盤前將此文章轉錄至《 1 on 1 》——「興櫃訂閱」、「上市櫃訂閱」裡。當作我們為各位年假休假期間準備的『甜點』。
內文 6 個段落標題,經縮短後改寫如下:
(一)規模大就是好?思考台灣優勢。
(二)規模大易扼殺創造力,中小企業常激發革新。
(三)1980 年代中國鄉鎮微型企業曾達千萬家。
(四)九○年代朱鎔基改變了中國結構。
(五)中國仰賴出口巨型企業,喪失反脆弱能力。
(六)台積電與中小企業攜手,對標南韓三星。
也歡迎還不是會員朋友,藉此“入手低門檻”、約 3,900 4,300 字「宏觀視野」加入我們。就像聽一門羽量級經濟與八○、九○國家發展史,來觀測 2024~25 年最新國際地緣政治。這篇文章沒什麼高深學問、非常好上手。〔1/28 在(六)增加逾 390 字之更新,體現這些半導體與科技中小企業主,口頭上對台積電、封測廠大型企業合作的感觸。〕
(一)規模大就是好??不要人云亦云,思考台灣架構優勢:
回想過去十餘年前,國內主流媒體興起一股企業體量要大、要台灣產業界向南韓,向中國產業界靠攏的聲音…。
還好台灣政策並沒有聽報導的社論,反而持續維持友善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直接影響的成果是,台灣金融銀行的企業借貸市場多年來蓬勃發展,國內金融市場與企業創新活力正向,對金融業與民間企業來說是一個雙贏局面。
台灣不管是官股銀行,還是民營銀行獲利近年持續向上,顯示國內金融相對健全,民間企業借貸也正向。對比中國,因政策上需要,中國五大銀行得面臨龐大房地產不良債權,以及地方政府舉債搞非必要基建與國企壞債。中央政府財政得為了地方政府隱形「城投債」兜底;中央政府與中國五大銀行正陸續面對壓力。
2025 年一月底外媒透露,中國 27 家央屬金融企業對高層減薪 50%,並設立薪酬上限,而一般員工做大幅度減薪 40%。雖然這不能做為中國五大銀行與保險公司營運面臨瓶頸的證明。但這可間接說明,中國金融企業……